|
IC厭氧反應器結構介紹IC厭氧反應器是20世紀80年代由荷蘭PAQUES公司在UASB反應器基礎上研發的一種超高效厭氧反應器,在污水處理效率方面遠超過UASB,被認為是第3代厭氧生化反應器的代表工藝之一。1988年,第一個生產性IC反應器建立,而我國于1996年才引進該技術。 1、IC厭氧反應器工作原理 IC厭氧反應器主要由混合區、膨脹床區、精處理區、內循環系統和出水區5部分組成,其中內循環系統為其核心部件。經pH值及溫度調節后的廢水及部分回流水,通過布水器進入混合區與污泥顆粒充分混合后,進入顆粒污泥膨脹區進行生化降解,產生的氣體經一級三相分離器后由提升管輸送至反應器頂部的氣液分離器,分離后的污水沿著回流管返回膨脹區,形成內循環。 與此同時,經膨脹區處理后的污水進入精處理區進行剩余降解,產生的氣體被二級三相分離器收集后進行內循環過程,泥水經二級三相分離器后的上清液由出水區排走,剩余部分返回精處理區。 IC反應器的構造特點是具有很大的高徑比,一般可達到4-8,高度可達16-25m,從外觀看,就象一個厭氧生化反應塔。IC反應器從功能上講由四個不同的功能部分組成: 1、混合區:由反應器的底部進入的污水與顆粒污泥和內部氣體循環所帶回的出水有效地混合,使進水得到有效地稀釋和均化。 2、污泥膨脹床部分:由包含高濃度的顆粒污泥膨脹床所構成。床的膨脹或流化是由于進水的上升流速、回流和產生的沼氣所造成。廢水和污泥之間有效地接觸使得污泥具有高的活性,可獲得高的有機負荷和轉化效率。 3、精處理部分:在這一區域內,由于低的污泥負荷率,相對長的水力停留時間和推流的流態特性,產生了有效的后處理。另外由于沼氣產生的擾動在精處理部分較低,使得生物可降解COD幾乎全部去除。雖然與UASB反應器條件相比,反應器的負荷率較高,但因內部循環流體不經過這一區域,因此在精處理區的上升流速也較低,這兩點為固體停留提供了最佳的條件。 4、回流系統:內部的回流是利用氣提原理,因為在上部和下層的氣室間存在著壓力差。回流的比例是由產其量所決定的。 5、布水區:上層三相分離器以上為出水區,在此區域內,沒有沼氣擾動,更有利于細小顆粒沉降。 上一篇UASB厭氧反應器的工作原理下一篇厭氧反應器的內部結構 |